2013版网站      今天是2024年04月26日星期五 登录工作平台

    致公要闻

    致公要闻

    首页 - 致公要闻 - 致公要闻

    致公党中央:建设央地协同的多层次能源科创体系

    作者: 发表时间:2020年05月26日 点击:1695次

     

     

      我国能源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但与建设能源科技强国和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

     

      致公党中央建议,统一规划,建立央地协同的多层次科创服务平台体系。依托各省科技型领先企业,联合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成立省级能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开展差异化的技术创新。同时,着重开展各类能源开发利用对当地或特定区域内资源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因地制宜提出地方能源开发利用措施。

     

      近年来,我国能源科技水平和创新能力持续提升,部分领域还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但与建设能源科技强国和引领能源革命的要求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部分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一些重大工程核心装备依赖进口,适合于国情的原创性科技成果还比较缺乏。

     

      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缺少能源科技发展中远期顶层规划,针对关键技术的研发投入力度不足;

     

      二是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创新活动与产业需求存在脱节,缺少多层次、协同化的科技创新服务体系;

     

      三是高校能源科技人才教育培养体系有待完善。

     

      为提高我国能源科技创新水平,致公党中央建议:

     

      一、制定中远期科技创新规划,加强符合我国发展需求的前瞻性能源技术研究

     

      关注氢能、核聚变能、天然气水合物等符合远期能源转型发展趋势的新技术研发。重视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应用,重点加强深层地热能工程化应用、海洋能及大规模多能互补的可再生能源技术研究。

     

      从安全及可持续发展角度,重视新核电技术和核废料处理技术研究。科学制定技术创新路线,对于国外已有一定研究基础的技术,可采用引进——吸收——再创新的方式;对于国内外处于同等研究阶段的技术,组织开展技术攻关,争取获得技术优势形成国际竞争力;对未来发展潜力巨大且处于基础研究阶段的技术,应鼓励原始创新,积极探索新方向、新理论、新方法。

     

      二、结合我国能源资源特色,有针对性地支持重点能源新技术研发

     

      继续加强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和低碳排放技术研究。同时,结合我国能源分布不均的现状,加强大容量、安全、稳定的能源储存技术和长距离输送技术研究,构建能源供需桥梁。

     

      对生物质液体燃料和原材料技术、燃料电池汽车技术等前景广阔但尚未规模化应用的技术,出台补贴及税收优惠等激励政策,以市场为主导、以企业为主体加大投资及研发力度,早日实现技术突破和商业化应用。

     

      加快农村地区生物质能等可再生能源就地清洁利用技术研究,因地制宜解决偏远农村地区电力供应和生活用能。

     

      三、组建能源科技服务平台,整合科技资源,布局科学高效的能源科技创新体系

     

      一是由科技部、国家能源局等组织,依托行业协会成立国家级能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围绕能源重点领域和核心技术开展自主攻关和研究。

     

      二是统一规划,建立央地协同的多层次科创服务平台体系。依托各省科技型领先企业,联合地方高校及科研院所成立省级能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依据各地资源禀赋开展差异化的技术创新。同时,着重开展各类能源开发利用对当地或特定区域内资源环境、生态环境、人文环境的影响因素研究,因地制宜提出地方能源开发利用措施。

     

      三是依托能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组建专家库、信息库、大数据库、建立实验室,通过汇聚专家力量、建立先进试验平台、收集前沿技术资料、采集及分析大数据,为政府编制能源发展规划提供技术咨询及决策建议,为能源类企业及从业人员提供技术及信息服务。

     

      四是依托能源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对国家重大能源科技项目和地方重点项目提供科技经费支持。搭建科技成果转化交易服务体系,引导投资机构与能源科技创新性型企业及重点项目对接,对有发展前景的科技项目进行先导性投资。整合能源领域创新成果和需求信息,以市场化形式推进成果转化及项目孵化,通过产学研紧密结合解决产业发展遇到的关键技术难题。

     

      四、构建高校新型能源专业学科体系

     

      以跨学科理念构建新型能源学科体系,将材料、信息、机械、生物化学乃至经济学等相关内容纳入能源学科体系,培养能源科技人才。同时,依托能源学科重点高校组建国家实验室,提前布局多学科交叉的能源工程科技基础研究。

     

      通过高校加强与能源科技强国的技术交流,借鉴美国、德国、日本等国家既有经验,培育一批瞄准国际科学前沿的能源科技领军人才。

     

     

     

     

    来源/中国城市能源周刊

    转载自“中国致公”公众号

    编校/董巍伟、赵阳

    编辑/洪晓薇

    打开微信扫一扫

    云南致公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