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网站      今天是2024年03月28日星期四 登录工作平台

    致公要闻

    致公要闻

    首页 - 致公要闻 - 致公要闻

    万钢:后疫情时代关于人工智能的五点思考

    作者: 发表时间:2020年06月29日 点击:5875次

     

      在6月23日举办的2020年世界智能大会上,全国政协副主席、致公党中央主席、中国科学技术协会主席万钢出席并分享了对人工智能未来发展方向的思考。

     

     

      在他看来,本次疫情期间,人工智能在疫情防控、药物研发、疾病诊治、民生保障等诸多方面都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人工智能积极助力基因测试和疫苗药物的研制、有效赋能疫情防控和医疗救治工作,并在后疫情时代全面支撑了复工复产和数字经济的发展。

     

      他还指出,人工智能的政策面也在不断部署。对于已经组织实施的人工智能的重大项目,中央财政累计的投入已超过了10亿,布局建设了15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开放创新的平台,主要包括基础软硬件、智能治疗、智能供应链和智能城市治理等,同时支持北京、上海等地建设了11个新一代人工智能创新发展的试验区。“这一切,都有效地带动了全社会投入智能发展的新时代。”

     

      以下为21世纪经济报道整理的万钢在世界智能大会上的演讲实录节选:

     

      随着后疫情时代的到来,市场化防控和恢复经济社会发展活力的重要任务,也为人工智能的科学研究、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提出了新的机遇和挑战,我们秉承创新、绿色、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要善于在危机中遇新机,于变局中开新局。近日,中国科协组织高层专家,深入研讨,提出了五个方面的思考,和大家分享。

     

    一、突出时代新需求

     

      当前,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情况下,我们要制订新策略,凸显人工智能的价值,使常态化的防控措施更加高效、更加便捷。疫情期间,各地区人员流动凭借健康码一码通行,为公共治理提供了精细化的解决方案,而下一步,我们要使健康码在中国全域贯通,使人员的流通更加便捷,流行病调查更加精准,让数据更加安全可控。

     

      近年来,数字经济的发展为提升社会治理能力提供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技术支撑和人才积累,我们要在疫情防控中打通大数据、利用区块链、建设创新云服务,使远程医疗、社区防控、公共卫生和社会服务更加完善。

     

    二、促进产业新发展

     

      在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和重点产业复工复产的进程中,各龙头骨干企业克服人员流通的障碍,充分利用数字化技术,开展跨国界、跨地区的研发、生产、供应、销售和服务,构建了企业运营的全数字化流程。面对当前全产业链复工复产中的供应中断和库存挤压并存的难题,我们要进一步推动全产业链的智能化和数字化,利用好5G技术,构建强大的工业互联网,把量大面广的中小企业融合其中,使全国的各产业链在国内外、在各环节都能够实时了解市场需求,全面提高产业链、供应链的反应能力和供销效率。

     

      从长远看,我们要持续推进人工智能与实体经济的紧密结合,加速大中小企业的融通创新,特别是中小企业的智能化发展,帮助他们在智能化的道路上更上一层楼。要加大投资力度,通过产学研融合,大中小融通、全方位提升中小企业的科技创新和生产运营的能力,用全流程、数字化来化危为机,实现全产业链协同的数字化智能化、转型升级。

     

    三、创造就业新平台

     

      就业是应对疫情的最大挑战之一,高校复课以后,870万毕业生即将离开校园,走向社会,全社会都要在促进大学生就业上做好服务,除了扩大传统的各就业渠道之外,我们还要推进新业态的就业。

     

      一是要持续推动大学生创业就业。着力支持众创空间、双创基地,降低门槛、拓展领域,让致力于实现人生梦想的大学生零成本进入创业实践,实现自主创业。

     

      二是要构建开源、开放的共享平台,让小微企业的需求和毕业生的专业技能在网上沟通,多向选择、智能匹配、互相适应、鼓励见习就业。

     

      三是要让具有专长的比如编程、网络、设计、动漫、直播等能力和爱好的大学生与企业多元化的需求对接,通过双向的“网上摆摊”,各显其能,各用其需,通过业务众包,实现灵活就业。自2015年起,中国科协落实国务院部署,积极开展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相关工作,目前,中国科协正致力于打造科创中国的品牌,加快技术、人才、数据等创新要素的聚集融通,推动数字经济与实体经济的融合发展,推动创新、创业、创造,培育经济新增长点,催生新的就业岗位,使创业带动就业效应得以充分地实现。

     

    四、持久深化基础研究

     

      2020年,人工智能的数据算法、算力、生态条件正在日益成熟,我国在人脸识别、语音、行为、跟踪、踪迹识别等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当前,世界上人工智能的技术正在从基于大数据的深度学习向基于拓朴论、博弈论的自主学习而演进,要重视算法与认知科学的基础研究,研究系统和行为的规律和内在联系,用新的理论来指导新的发展。

     

      要继续加大基础科学研究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培育,不断优化专业顶尖人才的培养方式,构建世界级的人工智能开发平台和产业生态体系和应用场景,致力于人工智能高精尖研究以及量大面广应用的重大突破。

     

    五、促进国际合作

     

      疫情还在全球蔓延,病毒没有国界,它危害着各国人民的生命和健康。科学也没有国界,全球的科学家、医学家相互支持,通过知识和能力的交流、互助来拯救生命,维护健康。人工智能的技术创新也要跨越国界,为抗击疫情提供公共产品,助力共建人类健康共同体。全球化促进了世界各国的联系,也会重塑创新的形态,开放与创新成为全球化的明显特征,所以我们要更积极地融入到国际人工智能的创新生态,更积极地加强国际合作研发,更积极地参与全球产业链的分工,共同维护全球化的产业链、供应链的稳定、安全、完善与发展,与世界各国共同应对这次疫情的大考。

     

      当前,中国政府正在大力地推进高水平国际开放,人工智能处于世界科学技术的前沿,对各行各业的发展具有辐射带动作用。我们既有研发运营的科技基地、基础和产业优势,也具有巨大的市场空间和国际的联系网络,人工智能应该成为高水平开放合作的前沿。

     

     

      来源/21世纪经济报道

      转载自“中国致公”公众号

      编校/董巍伟、赵阳

      编辑/洪晓薇

    打开微信扫一扫

    云南致公微信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