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版网站      今天是2024年04月24日星期三 登录工作平台

    履行职责

    海外联络

    首页 - 履行职责 - 海外联络

    贵州首位南极科考队员谢晓尧:每一天都充满挑战

    作者: 发表时间:2014年03月17日 点击:95690次
    1
     
    2 
     
    3 
     
    4 
     
    5 
     
    6 
    以上图片由谢晓尧本人提供 
     
           "在南极的每一天,都充满挑战与冒险。50个辛苦并快乐着的科考日,将成为我永远珍藏的南极记忆。"
      61岁的谢晓尧(贵州省政协副主席、致公党贵州省委主委、贵州师范大学副校长)是中国第30次南极考察队队员中年纪最大的,作为首位贵州籍南极科考队员,他此次去南极的科研项目是"南极乔治王岛地区植物光和适应多样性资源调查及大数据采集"。
      "人生总是需要一点冒险的。"谢晓尧这样总结自己的南极之旅。50天中,谢晓尧采集了约130份藻类样品、70份苔藓样品、50分地衣样品以及两千克冰冻新鲜苔藓,这些样品将在4月7日随雪龙号一起抵达上海,届时谢晓尧将会前去取回样品开展后续研究。
      ● 为了不影响南极环境,队员都尽量少洗澡少洗衣
      1984年12月30日,中国政府派出的第一支考察队591人登陆南极洲,目的就是在乔治王岛上建立中国第一个南极常年科考站。短短45天,考察队克服难以想像的困难,终于在1985年2月20日建成了中国南极长城站。
      "根据要求,我们观察动物要在5米以外的地方,不能影响到他们的正常生活。"谢晓尧说,在南极期间,他曾经3次看到同一只小海狮,"第一次是看到小海狮的妈妈在给它喂奶,真是幸福的场景;第二次看到它时,妈妈不见了,小海狮独自在海滩上,第三次见到它时,它死了。"
      谢晓尧说,当时同行的队员看到小海狮的离去,都很伤感,"但我们不能对它进行救助,人类不能干扰南极本身的自然生态。"
      谢晓尧告诉记者,在南极有一套相对完整的生物链,藻类是磷虾的食物,磷虾是企鹅的食物,企鹅是海狮的食物,海狮是鲸鱼的食物,这些动物的粪便等又促进藻类的生长。如果南极的生态遭到人为的改变,就会影响到整个生物链。
      为了最大限度维持南极原本的生态,队员们在南极生活产生的垃圾都要进行严格的分类,在南极期间,谢晓尧也会尽量少洗澡、少洗衣服,以减少对当地环境的污染。谢晓尧在南极也养成了见到垃圾就会捡起来的习惯。
      ● 行走南极,每一步都要警惕冰裂提防暗河
      "每年南极能做科研的时间只有两三个月,到了二月份,南极的雪会开始融化,这时候时常会发生雪崩,更危险。"谢晓尧说,自己和乙引教授的项目"南极乔治王岛地区植物光和适应多样性资源调查及大数据采集"能够获得通过,确实是一件很幸运的事。而这一研究,也有望为中国南方喀斯特地区抗旱抗冻植物资源开发提供基因资源。
      每次出门采样前,谢晓尧的背包里都会装上饼干和水等必备物品以及十余个500ml的采集样品瓶子,回来的时候,背包的重量一般都会超过10公斤。"科考大多以步行为主,一般行程在三四小时左右。为了方便拍照、采样、记录,我们在工作时只带普通手套,在南极的寒冷天气下,这样的活动量其实还能出一身汗。"谢晓尧回忆道。
      而行走在户外,可谓步步惊心,每走一步都要警惕冰裂、提防融雪下有暗河。在这次科考中,就有一位队员因为不慎踩进暗河,导致腿部被冻伤。"在采样过程中,即使戴着手套,十几秒钟内就可能导致手冻僵。"谢晓尧这样描述南极的冷。
      除了冷,在南极难以忍受的还有极强的紫外线。在进行户外考察时,配备的标准服装是要将全身的每一寸皮肤都遮住。"但是包裹太严实,又不利于工作,我在采样的时候通常会拿下面罩,这时候就只能靠厚厚的防晒霜来保护,否则极有可能被紫外线晒伤。"谢晓尧说,现任长城站第30次南极科考队站长曹建军和前水手长傅炳,近30年来他们有近一半的时间是在远离祖国和家人的南极度过的,由于长年受紫外线的照射,他们都有一张黝黑的脸,"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不就是这些平凡而伟大的人默默奉献的积淀吗?"
      ● 新鲜水果蔬菜都是奢侈品
      "2014年1月28日上午11时,雪龙船摆动着它巨大的身躯,徐徐驶进长城湾外的海面上(长城湾水深太浅)。长城站的每一位队员都激动得登高拍照、上网发图。我想,这种期盼的心情,你们可以理解。"这是谢晓尧在南极见到雪龙号后发出的微信。
      根据计划,谢晓尧这次也将乘坐雪龙号回国。"我们卸掉雪龙号上的物资要用4天4夜,从雪龙号到达目的地,工作人员就一直不停地在忙,为了节约时间,船上的人不准下来,考察站的人也不能上船去。"谢晓尧说,全体人员分两班24小时作业,卸装完雪龙号船运来的1000吨货物,包括长城站的建筑材料、2年的生活必需品、400吨柴油等,但由于中途下起了大雪,直到2月2日,物资才全部卸完。
      雪龙号到的日子,也是考察站的人员最兴奋的几天。"有新鲜的蔬菜可以吃了。平时我们都是吃脱水蔬菜、饼干、方便面、五香豆等食品,只有雪龙号刚到时能有点新鲜的蔬菜,尽管外层有些叶子都烂掉了,但总比没有好。"
      除了蔬菜,水果在南极也是奢侈品。
      ● 南极的贵州元素:贵州柴油机厂技术人员负责维护发电机组
      谢晓尧说,从到长城站开始,许多人都在微信上问他:南极那么寒冷,是怎么取暖的?
      "长城站作为在南极这样寒冷地区建立的常年科考站,首先要解决的就是用电和取暖问题。"谢晓尧说,发电机是整个考察站的心脏,必须确保机组每天24小时不间断供电,保障全站设备的运转和取暖。长城站的发电机组由三台柴油发电机组成,一台发电,两台备用。如果一台出问题,另一台立马顶上,还有一台备用,保证了万无一失。发电机运行产生的冷却水还药为全站提供生活用热水。
      每两年雪龙号到长城站一次的目的之一,就是从国内运来400吨低温柴油。
      值得一提的是,从1984年中国政府在南极建立长城站以来,每年长城站和中山站的柴油发电机组都由贵州柴油机厂提供人员负责运行维护。30年来,没有发生一起重大的停电事故,为我国的南极科考事业作出了极大的贡献。
      据谢晓尧介绍,今年长城站第30次科考队员中又有3位贵州柴油机厂的技术工人,他们将作为长城站越冬成员,整整一年,在地球的最底部,忍受世界上最为肆虐的风雪严寒、极昼、极夜、孤独和寂寞,共同维护站内心脏的正常运转,"他们是贵州的骄傲,你们一定要记住他们的名字:徐文强、余贵强、严安刚。"(来源《贵州商报》)
     

    打开微信扫一扫

    云南致公微信公众号